WFU

2018年1月11日 星期四

二〇一八非文學類閱讀預定筆記

  今年開始想要增加歷史書籍的閱讀量,不然以前買來的那些歷史書只能囤在我房間坐冷板凳,實在太可憐了。倘若行有餘力的話,我也想多看一些政治、經濟、建築、人類學、社會科學、女性主義、探險文學的書。總之,希望以下書單能在二〇一八結束以前好好地看完,沒看完的話就挪到二〇一九


(一)歷史
1. Roger Crowley《海洋帝國:決定伊斯蘭與基督教勢力邊界的爭霸時代》
2. Roger Crowley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3. Roger Crowley《財富之城:威尼斯共和國的海洋霸權》
4. John Rhale《海上霸主:雅典海軍的壯麗史詩與民主的誕生》
5. Alberto Angela《原來,古羅馬人這樣過日子!》
6. Alberto Angela《龐貝三日》
7. Geoffery ParkerBrenda Parker《波斯人》
8. Alexis de Tocqueville《舊制度與大革命》
9. Peter Burke《製作路易十四》
10. Joel Kotkin《城市的歷史》
11. Laurence Fontaine《追尋歐洲小販的歷史旅程:一段經濟與文化的流動痕跡》
12. Lesley AdkinsRoy Adkins《破解古埃及》
13. Graham Robb《非典型法國》
14. Jules Michelet《女巫》
15. Daniel Rosenberg、Anthony Grafton《時光的製圖學:由時間軸拉開的人類文明史》
16. Ian Mortimer《漫遊中古英格蘭:十四世紀生活風物誌》
17. Florian Illies1913:二十世紀初西方文明盛夏的歷史回憶》
18. Russell Shorto《阿姆斯特丹:一座自由主義之都》
19. Jessica Kerwin Jenkins《古典時尚趣味考:100項不藏私的逸品小傳》
20. Joan Breton Connelly《帕德嫩之謎:古希臘雅典人的世界》
21. 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22. John Darwin《帖木兒之後:一四〇五~二〇〇〇年全球帝國史》
23. Barbara D. MetcalfThomas R. Metcalf《蒙兀兒之後:印度五百年的蛻變》
24. 故事編輯部《瞰海:12種閱讀海洋與世界歷史的方法》
25. Emil Ludwig《鐵血與音符:德國人的民族性格》

  《龐貝三日》是看了這篇讀書心得後動念想讀的書,感覺似乎很有趣,後來發現跟《原來,古羅馬人這樣過日子!》是同一作者,就想說等一段時間,看繁體版會不會出,如果會的話,就等臺灣版本好了。反正我連《原來,古羅馬人這樣過日子!》都還沒看T_T《舊制度與大革命》、《製作路易十四》是念書時老師推薦的書;《非典型法國》、《追尋歐洲小販的歷史旅程》、《破解古埃及》、《波斯人》、《帕德嫩之謎》、《女巫》、《漫遊中古英格蘭》、《瞰海》、《城市的歷史》、《阿姆斯特丹》、《想像的共同體》、《古典時尚趣味考》都是自己看了介紹覺得似乎很有意思而買回家的,《時光的製圖學》是前幾天在誠品書店逛到覺得感興趣的,預定近期會入手。

  《帖木兒之後》、《蒙兀兒之後》是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買下來的,但是直到前者出了新版好幾年了,我都還沒看⋯⋯(掩面)《海洋帝國》、《1453》、《財富之城》、《海上霸主》、《鐵血與音符》購於二〇一七年台北書展,今年的書展快要來了,我也只翻了幾頁而已,沒能好好地看完⋯⋯。

  對了,我一直很在意《製作路易十四》的封面,不知道為什麼,網路上找到的封面圖,路易十四的腳都硬生生被砍了一節XD


(二)台灣史
1. 鄭維中《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台灣身影》
2. 蔡蕙頻《好美麗株式會社:趣談日治時代粉領族》
3. 蔡蕙頻《不純情羅曼史:日治時期臺灣人的婚戀愛欲》
4. 文可璽《臺灣摩登咖啡屋:日治臺灣飲食消費文化考》
5. 廖怡錚《女給時代:1930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文化》
6. 蔡元隆、黃雅芳《走出閨房上學校:日治時期臺灣雲嘉地區的女子教育與社會事業圖像》
7. 洪郁如《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
8. 周婉窈《少年臺灣史:寫給島嶼的新世代和永懷少年心的國人》
9. 陳柔縉《舊日時光》
10. 楊孟哲《太陽旗下的美術課:台灣日治時代美術教科書的誕生》
10. 許佩賢《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台灣新式教育的誕生》
11.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一九三〇年代臺灣的教育與社會》
12. 陳翠蓮、吳乃德、胡慧玲《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13.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記憶與遺忘的鬥爭》三卷
14. 康培德《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臺灣原住民》
15. 蔣竹山《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
16. 鄭麗玲《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
17. 黃震南《取書包,上學校:臺灣傳統啟蒙教材》
18. 呂蒼一、林易澄、胡淑雯、陳宗延、楊美紅、羅毓嘉《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19. 蔡石山《海洋臺灣:歷史上與東西洋的交接》
20. Joseph Beal Steere《福爾摩沙及其住民:19世紀美國博物學家的台灣調查筆記》

  這些書中,我看完的僅有《女給時代》、《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其他的都坐冷板凳多年,《走出閨房上學校》應該會在今年書展購買吧。《太陽旗下的美術課》是意外發現的書,圖書館沒有的話,到時候可能是買下來看吧。現在許佩賢的兩本日治臺灣教育書寫放在一起讀,或許別有趣味XD《好美麗株式會社》、《臺灣摩登咖啡屋》當初也是想說可能跟《女給時代》的主題有相關,就先後買回家放。


實》(下)買來的那些書(三)中國史
1. 康笑菲《狐仙》
2. 高彥頤《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
3.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
4. 胡曉真《新理想、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清末民初上海「傳統派」文人與閨秀作家的轉型現象》
5. 胡曉真《明清文學的西南敘事》
6.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
7. 大木康《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
8. 孔復禮《叫魂:乾隆盛世的妖術大恐慌》
9. 蔣竹山《裸體抗砲:你所不知道的暗黑清史讀本》
10. 方燕《巫文化視域下的宋代女性:立足於女性生育、疾病的考察》

  《才女徹夜未眠》、《新理想、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叫魂》在念書時讀過。《叫魂》是為了寫報告而讀,《才女徹夜未眠》是看到謝金魚推薦而找來讀,看完之後覺得很好看,想方設法的買到了二手書,基於愛屋及烏的理由,後來也找了《新理想、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來讀,算是《才女徹夜未眠》主題的延伸內容,但時間上主要放在清末民初,社會的動盪連帶造成的彈詞小說內容的轉變,胡曉真這兩本著作的研究圍繞在女性的文學、生活與意識,我才會深受吸引吧。去年在書展看到她的新作《明清文學的西南敘事》,不再偏重女性,就先放了回去,不過如今仍然會想著:「果然還是想讀一讀」,所以我想我遲早會買的吧。

  《叫魂》之前讀就覺得很有意思,作者融入各個專業領域的學識,讓許久之前的叫魂荒謬劇是如何襲捲大清王朝的過程躍然於紙上,見識到乾隆、各級官員、平民心裡的想法,是很有趣的學術著作。近日,又突然想複習一次。

  《裸體抗砲》購於二〇一七年書展;《巫文化視域下的宋代女性》應該是兩、三年前買的吧。因為我對巫文化有點興趣,就想讀讀看。《風月秦淮》是因為想瞭解娼妓生態而買下;《狐仙》是因為我喜歡狐狸,所以想瞭解狐狸文化;《纏足》也是基於對女性生活史的興趣而買下。


(四)日本
1. 岡田英弘《日本史的誕生:東亞視野下的日本建國史》
2. 涂豐恩《大人的日本史》
3. 蔡亦竹《表裏日本:民俗學者的日本文化掃瞄》
4. 茂呂美耶《江戶日本》
5. 茂呂美耶《平安日本》

  茂呂美耶的「〇〇日本」系列我都有興趣,不過若要按照時代喜愛度的話,我選擇先將《江戶日本》、《平安日本》帶回家,接著可能會想看《大正日本》、《明治日本》,從副標來看,應該是以女性為主題,所以我有興趣。

  《表裏日本》、《日本史的誕生》購於二〇一七年書展,本來我想先買的是《世界史的誕生》,結果買回家後,才發現自己拿錯本了⋯⋯。《表裏日本》是有瑣碎時間很適合隨意翻個幾頁,悠悠哉哉地看完的書,蔡亦竹的筆調頗幽默,例如第二章的〈神道、怨靈與妖怪〉的這一句話:「崇德上皇終於崩潰了。他忍耐了一生結果一生全世界都在整他⋯⋯」回想起來,我似乎就是翻看到這句話才決定帶它回家的XD

  《大人的日本史》當初入手時,我很開心的翻看了談論「吉原」的篇章後,就放在一邊,想說有空再看,然後就一路放到現在,反而先看完涂豐恩的另一本著作《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


(五)蒙古
1. 其木格《蒙古獨立與蒙中俄關係(1911-1945年)》

  去年十一月讀到這篇讀書心得才知道這本書,本來想買,結果發現網路通路都買不到了,為什麼?!這不是才出版一年多的書,為什麼現在就買不到了??


(六)文化人類學
1. Jared Diamond《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2. Colin Renfrew《史前:文明記憶拼圖》
3. 郭佩宜主編《芭樂人類學》
4. Claude Lévi-Strauss《我們都是食人族》
5. Claude Lévi-Strauss《憂鬱的熱帶》

  《槍炮、病菌與鋼鐵》是高中時老師推薦的,看起來也符合我的興趣,然而這麼多年來,我只有翻過其中一些篇章,沒有徹頭徹尾的讀過一遍。《史前:文明記憶拼圖》似乎有我喜歡的考古、人類學要素,所以買下來了。《憂鬱的熱帶》內容很厚重也很豐富,看起來得慢慢消化才行。


(七)飲食文化
1. 胡川安、郭婷、郭忠豪《食光記憶:12則鄉愁的滋味》
2. 福田浩、松藤庄平《四季江戶味》
3. 韓食財團企劃編著《大長今細說宮廷料理》
4. Rachel Laudan《帝國與料理》

  瞭解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很有趣,基於這個理由,我買下了前三本書。《帝國與料理》預定今年購買。


(八)建築、空間、城市
1. Owen Hopkins《閱讀建築的72個方式》
2. Sharon Zukin《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
3. Sharon Zukin《權力地景:從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
4. 殷寶寧《性別與設計:建築與女性主義的邂逅》
5. 盧履彥《古堡的秘密:歐洲中世紀城堡建築巡禮》
6. 凌宗魁《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
7. 凌宗魁《圖解台灣近代經典公共建築:模擬現場全方位深度導覽圖解書,看見台灣近代經典建築美學》
8. 山崎亮《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9. 北川富朗《北川富朗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三年展的10種創新思維》
10. 李乾朗《百年古蹟滄桑:臺灣建築保存紀事》
11. 洪致文《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文化資產與城市記憶守護筆記》
12. 伊東豐雄×中澤新一《反建築》
13. 黑川雅之《日本的八個審美意識》
14. Xorin Balbes《空出位子給幸福:逆轉人生的空間診斷術》
15. 水越美枝子《40歲的住所改造術》
16. 光嶋裕介《建築武者修行》

  建築知識也很有趣,無論是學習個人空間的規劃還是公共空間的設計思考,單看建築結構、古今建築風格的變化或建築師的所思所感也很有意思。


(九)文化史、語言學
1. Ian Sansom《紙的輓歌》
2. Lothar Müller《白色魔術:紙的文化史》
3. Erik Orsenna《紙之路:一個老書蟲的紙文明溯源行旅》
4. Umberto Eco《植物的記憶的藏書樂》
5. 鹿島茂《明天是舞會:19世紀巴黎女性的社會史》
6. 鹿島茂《想要買馬車:19世紀巴黎男性的社會史》
7. Guy Deutscher《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
8. Henry Hitchings《英語的秘密家譜:借來的文化,逆勢成長的歷史,強制推銷的人類意識大雜燴》

  當中唯有《明天是舞會》有讀完,其他都還沒看過,《紙的輓歌》幾年前從書展買回家後,就擱置在房間,只在大掃除時,移來運去的變換位置。《白色魔術》是前陣子逛網路書店時意外發現、《紙之路》是在工作地點的圖書室看到的,特此記錄,之後有時間找這兩本書來讀。《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幾年前買下,但一直沒動過,紙頁都泛黃的不成樣了,只好死心拿去賣掉,反正圖書館有這本書,隨時都能借來看。

  《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當初也是覺得似乎很有趣,就買下來。剛才清點時發現也有幾處泛黃⋯⋯。我會儘快看這本書的。


(十)女性主義
1. Anne Llewellyn Barstow《獵殺女巫:以女性觀點重現的歐洲女巫史》
2. 洪理達《中國剩女:性別歧視與財富分配不均的權力遊戲》
3. 趙思樂《她們的征途:直擊、迂迴與衝撞,中國女性的公民覺醒之路》
4. Roxane Gay《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我不完美、我混亂、我不怕被討厭,我擁抱女性主義標籤》
5. Allan G. Johnson《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6. Arlie Hochschild《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
7. 馬思恩《纏足幽靈:從榮格心理分析看女性的自性追尋》

  慢慢的修煉女性主義知識中,其實有些書我不確定放「女性主義」類別是否準確,像是《纏足幽靈》放心理學可能會更好?《中國剩女》、《她們的征途》可能開一個「中國研究」放,會比較適合?但暫時想不到更恰當的,再說當初也是被「女性」主題所吸引,就先這樣了。讀過後,可能會瞭解更精準的分類了吧。


(十一)政治、法律、經濟、社會
1. Albert Camus《反抗者》
2. Cass R. Sunstein《剪裁歧見:訂作民主社會的共識》
3. Abhijitv. BanerjeeEsther Duflo《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
4. Naomi Klein《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
5. 戴伯芬、林宗弘、吳燕秋、陳思仁、林凱衡、揮慶子《市場化、官僚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
6. 林宗弘、洪敬紓、李健鴻、王兆慶、張烽益《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
7. Tony Judt《厄運之地:給崩世代的建言》
8. 鈴木大介《最貧困女子:不敢開口求救的無緣地獄》
9. Albie Sachs《斷臂上的花朵:從囚徒到大法官,用一生開創全球憲法典範》
10.  Fernando Savater《哲學大師寫給每個人的政治思考課》
11.  李宗榮、林宗弘主編《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

  《最貧困女子》當初在書店站著看,愈看愈難受,總有一種未來無望的窒息痛苦,也因為這樣,反而不太想買回家,最近發現圖書館有進,應該會找時間補完。我希望有活路可以走啊。無論是自己的未來還是臺灣經濟的發展,所以最近看到《未竟的奇蹟》出版,就決定買下來。

  最近在讀從圖書館借回來看的《山屋憶往》,才後知後覺的發現跟之前買的《厄運之地》為同一作者XD


(十二)職場、勞工
1. 黃怡翎、高有智《過勞之島:台灣職場過勞實錄與對策》
2. David Zweig《隱系人類:浮誇世界裡的沉默菁英》

  《過勞之島》想知道臺灣的職場現況,為了盡可能讓自己別落入那種處境,我覺得多知道一點也好;《隱系人類》是因為我想瞭解專業人士,既有活用專業才華的自信心,又能收穫反映工作價值的豐裕薪酬,能夠實踐這兩點,這是我的職場理想吧。


(十三)社會人文
1. 鄧湘漪《流亡日日》
2. 胡慕情《黏土:灣寶,一段人與土地的簡史》
3. 林倩如《古查布鞍遷村一年》
4. 張素玢《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
5. 石井光太《神遺棄的裸體:禁制的性,伊斯蘭世界的另類觀察報告》
6. Abigall Tucker《我們為何成為貓奴?這群食肉動物不僅佔領沙發,更要接管世界。》

  《我們為何成為貓奴》看到顏聖紘推薦就記下來了,我家也有養貓,所以多少感興趣。


(十四)社會、科學
1. Lewis Dartnell《最後一個知識人:末日之後,擁有重建文明社會的器物、技術與知識原理》
2. 楊若慈《那些年,我們愛的步步驚心》

  似乎是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看網路上其他人討論到《最後一個知識人》,看了文案和目錄,感覺滿滿的科學知識,趣味十足。

  《那些年,我們愛的步步驚心》則是有時我也會找言情小說來讀,看到有以言情小說為主題的學術研究作品,想說滿足一下好奇心。


(十五)生活風俗
1. 呂理政主編、黃金田繪圖《臺灣生活圖曆:黃金田民俗畫×現代生活曆》

  購於數年前的書展。


(十五)妖怪、鬼魂、巫術
1. 臺北地方異聞錄《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
2. 戶田一康、EZ Japan編輯部《Nippon所藏 日本妖怪100抄》
3. 王慧萍《怪物考:中世紀的幻想文化誌》
4. 謝金魚、陳張聿、神奇海獅、海州貓《鬼的歷史:不管是什麼鬼,都給我來一點》
5. 西村佑子《女巫不傳的魔法藥草書》
6. 朱鷺田祐介《圖解巫女》
7. 井村君江《妖精的歷史:神秘精靈的千年傳說》

  儘管小時候看靈異節目都很害怕,卻完全不影響我喜歡妖怪、鬼魂、巫術,是說妖怪的話,現在都會想起宮部美幸、畠中惠的小說,還有現在眾多以妖怪為主題的輕文學,讓妖怪在我心裡的形象不但驚悚成分大幅降低,甚至頗有和藹可親的氣息。


(十六)自然
1. David George Haskell《森林秘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
2. Cynthia Barnett《雨:文明、藝術、科學,人與自然交織的億萬年紀事》
3. Charles M. Skinner《花、樹、果的動人故事:你所不知道的植物神話與傳說》
4. Tom Brown《追蹤師》13
5. Vladimir Megre《鳴響雪松》系列

  1-3分別購於不同年份的書展,《追蹤師》知道時已經絕版,所以是從舊書店買回來的,雖然後來有出新版,但仍然缺了一集。《鳴響雪松》系列剛出版時就有注意到,不過沒有購買,如果查詢圖書館有館藏,就先跟圖書館借閱好了。


(十七)探險、旅行
1. Frederick Catherwood《馬雅秘境:美國外交官史蒂芬斯的探險紀實》

  看到「馬雅」我就買了,馬雅文明之於我總是有股神秘感,看到有人寫出這麼豐富的探險記錄,就很開心的下單了XD


(十八)個人學習
1. Anders Ericsson《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
2. 白取春彥《獨學術》

  去年四月看完《我比別人更認真:刻意練習讓自己發光》,一度認真考慮是不是從舊書店買二手書,沒想到沒過多久,作者在臺灣又出版新書《刻意練習》了,所以就放棄這個念頭,轉而購買新作。《獨學術》是很久以前買的書,由於我對「獨學」這個概念有興趣,因而入手。


結論:好的,那麼等到二〇一八年底結算時,上列書單我最終能劃掉幾本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