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8月5日 星期六

唐墨《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

  《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由清藏住持與賣雜細的秀仁組合負責推理破案,清藏住持曾經擔任法醫,是半個日本人,故而在日治時期的警察組織面前能得到幾分敬重,甚至得以越權參與查案,人人稱他為律師,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知的處理官司訴訟的律師,而是他乃學律的出家人,相較於法師、禪師,是個很冷門的職業。秀仁就像福爾摩斯的華生,記錄著一切的案件,他將案件細節轉告清藏,協助調查,偶爾也受清藏委託,去製造一些逼出真凶的假動作。

  《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最喜歡的部分是時代風情的描寫,日治時期,閩南語、日語交雜使用,重新詮釋民間盛傳的台灣奇案,我確實看到作者在這點的認真,他很用心的塑造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交通運輸、科技並不發達,即使出遠門能有汽車船舶代勞,仍免不了大量的步行;打電話必須找店家借;寄送信件必須委託在外走動的人轉交;想要查詢被擊沈的高千穗丸船客名單輾轉耗力。也許因為是在灼燒身心的炎熱盛夏天閱讀本書,對於書中描述汗流浹背的走在毒辣太陽底下的艱苦,我格外有共鳴。

  我個人最喜歡〈洗手巾之歌〉、〈蕃婆假燒金〉,尤其後者犯罪的獵奇成分讓我冷汗涔涔,可是考慮到那個時代,就覺得好像也不是不可能發生,將阿米斯丹羊肉當作豬肉吞入腹中的詭譎恐怖似乎不在他們的考慮裡,他們最大的考量就是如何剷除橫行鄉里的惡霸而已。〈二林金錶案〉與〈蕃婆假燒金〉也頗有類似的調性,但被害者的不同,讓兇手的結局背道而馳。

  〈洗手巾之歌〉的故事相較於後三篇,較沒有傳奇、異質性的氣息,感覺純粹是為殉情案作出另一種可能性的翻案故事,但我很喜歡這一篇作者描繪河岸貸座敷燈紅酒綠的市井氛圍,深刻描寫殉情案背後的情愛糾纏與互相算計。

  〈和尚藏髮簪〉我反而看不太懂,大概是命案中有太多空白是由清藏住持的解讀填補而成,我不能理解道會法師自縊前,他所面臨的保護狀況到底是有多麼嚴重,我覺得應該還有很多變數讓他不至於在見郭綿的當晚就決意走上絕路,周大成和郭綿的感情到底是怎麼樣也一頭霧水。倒是在讀完這本書後,上網查詢這些奇案故事,才能察覺作者的細膩心思,像是這一篇他將〈林投姐〉的一名角色挪用添加至這個原本為〈周成過台灣〉的改編故事,在查詢時頗有驚喜的趣味。

  《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讓身為偵探的兩位旁觀者在唏噓之餘適時退出每個故事隱藏的感情糾葛,深入案件相關人的生活、設想他們的心情卻不過分糾纏,讓我讀來既能體會當事人懷抱的心思,又不會感到兩位偵探的感情過於淡薄冷漠,彷彿無論劇情走到哪裡,隨時都能從這個故事抽身離開的俐落,可知他們確實對這些案件主角抱持著一定程度的溫情與同理。

  如果去讀盛浩偉在推薦文提到的張文環的〈閹雞〉小說,說不定我就能看出更多〈和尚藏髮簪〉的細節了吧?話說回來,如果沒有看《清藏住持時代推理》,我其實是從來沒聽過〈呂祖廟燒金〉、〈周成過台灣〉、〈瘋女十八年〉這些台灣奇案的,唯一知道的是〈林投姐〉,不過〈林投姐〉是在很小的時候不知在哪裡看過的故事,內容也忘得一乾二淨,所以能在現代創作者的重新詮釋中體會到百年前的台灣時代景況,我覺得很開心。我想看更多台灣的時代小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