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始於令葛瑞絲終生內心苛責自己的那一場宴會,接著慢慢轉回初次抵達麗河屯受僱為女僕的少女時代,採取順敘法一路鋪陳在麗河屯的經歷與感情變化。我很喜歡作者在描述麗河屯景物的居家日常細節上所下的細緻工夫,讀得非常享受,而作者融入推理經典作品與作家的登場更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葛瑞絲對於福爾摩斯的狂熱與對書房的好奇,可以感受到葛瑞絲對知識的興趣。於我而言,則有著遇到閱讀同好而興奮激動,繼而產生對敘事主人翁的認同感。
(以下感想會有劇透,介意者請慎入。)
透過葛瑞絲的回憶,看見她所服侍的貴族家族由盛轉衰之過程,以及對身在其處的貴族小姐漢娜、艾瑪琳兩姊妹的影響。漢娜為了拯救日漸衰敗的家境,捨棄幼時渴望冒險與自力更生的夢想,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急匆匆地嫁給富裕卻無愛的丈夫泰迪,這份婚姻令她獲得在丈夫庇護下而享有經濟無虞的安穩生活,卻在婚後感覺自己的生命力持續枯萎,跟擁有相近喜好與價值觀的詩人羅比重逢後,又像找到另一個救命稻草似的奔向婚外情之路不再回頭,最後當年微小的誤解像蝴蝶效應,陰錯陽差釀成重創所有人的悲劇。
漢娜的遭遇某方面讓我感到必須引以為戒,固然她無法實踐自己的理想有家境與教育養成的遠因,但另一方面,漢娜本人極度欠缺獨力生存所需要掌握的知識與資訊,就連該如何補足這些弱項都不知從哪裡著手。雖然她冀望能在舒適圈以外施展抱負,但實際上挑戰到來時,漢娜仍然優先選擇了她相對熟悉的生存方式(嫁給可以提供經濟保障的伴侶)。我認為漢娜這幾項特質與選擇是推動漢娜逐漸走上毀滅的原因之一,缺乏相關知識與技術,且描繪的職場與未來過於空泛,令漢娜有機會實際上陣時退縮,缺乏踏出第一步挑戰獨力生存的底氣與勇氣。
讀到最後一頁,感覺像是冰刀插進心臟,悔恨、自責、悲痛、傷感等等各種情緒排山倒海襲捲而來,終於瞭然年輕時服侍漢娜的經歷明明如此甜美令她難忘,為何葛瑞絲餘生卻如此痛苦。我想比較敏銳的讀者應該都有猜到真相,可我只看出「速記」在她們的生命裡扮演了關鍵至深的角色,無法察知具體是什麼狀況導致悲劇發生。看到其他讀者認為漢娜即使私奔成功也不見得會幸福美滿,我也有同樣的感受。在我來看,漢娜容易有病急亂投醫的傾向,又無法接受但凡人事物必有一體兩面的優缺點,今天她無法忍受企業家妻子的忙碌與枯燥而出走,跟羅比的私奔生活不順遂時,是否要再度抓住另一根救命稻草呢?
看到從導讀撰文者吳雅鳳女士到網路讀者迴響,都提出缺乏足夠立體的男性角色描寫,我在閱讀過程中其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可能我的關注點都放在葛瑞絲、漢娜超越主僕的信賴與仰慕情誼,還有那些精緻細膩的麗河屯生活細節與英倫風情描寫上了吧?但後來細想,確實有同感,例如菲特烈先生後來被葛瑞絲推測實為其生父,就各種線索透露,當年菲特烈與女僕互有情意,既然如此,對於情人生下的女兒難道不該更在意一些嗎?但除了初見葛瑞絲時的慌亂驚嚇,以及察覺身世後葛瑞絲反芻菲特烈讓她陪伴婚後住在倫敦的漢娜之真意以外,就再沒父親面對私生女幽微複雜的表現描寫了。當然,或許只是以葛瑞絲視角來看,她無法察覺老爺的內心糾葛。
詩人羅比的形象也頗單薄,冷靜下來回想,我覺得他的登場與撩撥漢娜出軌的表現都頗有適時為推動劇情而演出的工具感。少年時期初次造訪麗河屯時,閒聊間吐露的身世我以為會在後續成為什麼了不起的伏筆,但看到結局,頂多也只是應酬交際時會拿來笑談幾句的話題,看不出身世及父子衝突對他而言,有什麼更具體且深遠的影響。
《霧中回憶》時代背景是一九一四年,故事帶給我的氣氛非常奇妙,一方面看見猶如《傲慢與偏見》鄉紳貴族在社交圈尋求子女成婚對象的行動考量,一方面又可窺見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帶來的劇變為傳統階級與生活方式投下現代化的變因。貴族與家僕不再能固守原本的秩序度日,有人決意捨棄為貴族服務的工作方式,轉而追求自己渴求的知識與技術;有人強作鎮定,心裡卻忍不住湧現對未來前景不明、不知何去何從的憂慮。
家僕們談論時事新聞與人事變化的態度,隱約可察覺他們刻意壓到心底、避免提及的焦灼不安。新變革衝擊舊秩序慣常的價值觀,傳統逐漸不合時宜、人工作業轉為機械化,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存在著感受到嶄新氣象的可能性而嘗試拓展其他生活方向的人,也有深怕自己被時代拋諸在後的恐懼而死命抗拒這股浪潮的人。讀完《霧中回憶》,我感覺自己彷彿是來了一趟步行時空旅遊,身歷其境般從舊王朝時代走到接壤的二十世紀現代化世界,也體會到過渡期間人們在無所適從中努力摸索全新生存方式的重重思慮。
在Goodreads讀到英文讀者反映想看葛瑞絲離開麗河屯女僕職務後,從一路不停歇的打工生活輾轉成為考古學家的經歷。我也好想看啊!希望Kate Morton可以寫葛瑞絲後來的人生歷程,肯定會有著不輸給麗河屯悲歡離合的精采魅力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