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夏川草介《守護書的貓》

  「好像是愛書人版本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喔!」——這是我讀到《守護書的貓》時的第一感想。故事敘述夏木林太郎在祖父過世後,接受被姑姑收養,離開從小生活的舊書店的安排。就在徬徨之際,林太郎遇見一隻能夠說話的虎斑貓,虎斑貓拜託林太郎和牠一起去迷宮拯救書籍,就這樣陸續開啟四段迷宮大冒險。

  《守護書的貓》前三個迷宮我認為闡述的是讀書的某些現象,像是第一座迷宮主一昧追求高閱讀量卻不顧那份閱讀是否真的與心靈有雙向互動帶來質的變化;第二座迷宮主則過度追求快速閱讀和吸收,反而令閱讀變成味同嚼蠟的活動,只知結果,不知前後脈絡。封閉者和剪碎者某方面是互為表裏的課題探討,一方面他們的存在確實反應出人依舊有透過閱讀來吸取新知與故事的需求,但一方面時間沒有多到滿足自己能夠看完所有想看的書,於是封閉者和剪碎者在權衡後,各自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在兼顧大眾意見的情況下保住書籍和閱讀的存在,但這種方法看似取得一時的平衡,卻也只是讓閱讀這件事的消逝流速減緩了些。

  第三座的暢銷書議題也不定期被拖出來再度討論,滿常看到暢銷書常被人詬病欠缺營養、速食化,可商業書籍、心靈雞湯類書籍又容易比其他類型的書籍暢銷,為出版社帶來利潤。到底該以出版可預見有高機率會受到市場歡迎的書籍,還是選擇題材較不熱門但兼具深度廣度知識量的書籍為主呢?我想這會是出版社永遠的課題吧。

  不過,我看第三座迷宮主兜售者時,心情有點複雜,出版社畢竟需要靠經商活下去,總不能為了理想叫出版從業人員一昧出版冷門書籍滿足愛書人的理想,卻讓出版社喝西北風吧?暢銷書之所以暢銷,表示不管怎麼樣應該是有為數眾多的讀者懷抱著相對應的煩惱,才會尋求似有解方的書籍,有必要如此貶低這類書籍的存在價值嗎?

  話雖如此,有時看到書店裡的書籍,也會忍不住疑惑為什麼強調這類純粹講述價值觀的心靈雞湯書可以暢銷?但想想自己迷惘時也會買類似路線的身心靈書籍來讀,盼望無處可去的煩惱能因此看見一線生機;也會買《原子習慣》這類以實作建議來改變生活的書。(矛盾)話說,《守護書的貓》給我的感覺也很像故事版本的心靈雞湯,用高中生林太郎清淡、平鋪直敘的迷宮冒險來描述老生常談。

  封閉者、剪碎者、兜售者我認為都是某種愛書人形象的化身,唯獨第四次冒險遇見的女子,我猜應該是書籍的化身。林太郎靠辯論讓他們扭轉心意,說服這些認定自己只能採取這種方式而活的他們看見不曾發現的景象。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剪碎者的說服方式,的確音樂要是快轉就失去樂趣了,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必須細細品味才能體會它的演奏吟唱之美,採取這種行動讓剪碎者理解閱讀也是這個道理,真是很有說服力的策略。

  林太郎在四次冒險的辯論裡也逐漸釐清自己想要的事物,和姑姑達成協議,選擇留在夏木書店,這處讓他安心的棲身之所,也試著憑藉自身力量繼續經營舊書店,讓祖父的意念能夠通過舊書買賣繼續傳遞下去。喜歡書籍和貓咪的人應該可以看得滿開心的,同時看著四位迷宮主的身影,也可以思索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時而成為一昧求閱讀數量多、閱讀速度快的讀者?如果是的話,為什麼會慢慢變成這個樣子呢?我喜歡用這種方式和書籍互動的自己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