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很期待會有娜芙蒂蒂為了政治野心運籌帷幄的情節,或是為了國民想方設法改革政策再視情況做出調整的發展,以展現阿孟霍特普(即阿肯納頓法老)、娜芙蒂蒂夫妻倆竭力成為賢明君王的努力。然而全書大部份只感覺這對夫妻就像脫韁野馬一樣,不聽周圍人的勸諫,一心一意為了「我們要名留青史」的執念,不停地浪費公帑蓋新宮殿、神殿,甚至罔顧國家安全,降低軍事費用與人力,任由鄰近國家入侵埃及國土,置埃及國民於戰爭危難之中卻無所作為。
但這或許也跟主要採取妹妹穆特努瑪特(簡稱穆妮)視角有關吧?畢竟穆妮不可能時時刻刻隨侍在側,且法老也不太可能對姻親小姨子述說內心的軟弱害怕,因此僅能透過娜芙蒂蒂的反應去推敲阿肯納頓法老近期的心理狀態。但看見前面簡述的「阿蒙神殿的祭司斂聚國家錢財」原因,我仍然為後續沒有深究阿肯納頓堅持宗教改革的原因,或者是推行過程中的矛盾與掙扎,僅專注阿肯納頓想要脫離父親陰影,追求永垂不朽被人銘記而一意孤行,感到可惜。
不過在長年陪伴的穆妮觀察裡,確實呈現了娜芙蒂蒂多樣性的人格特質。本作的娜芙蒂蒂給我的印象是對自己的美貌與魅力有著深切自信、毫無猶疑的女子,加上對名留青史的渴求推動她往上爬的堅定信念。看在剛上任下埃及法老且對自身想走的方向仍有猶疑的阿孟霍特普而言,說著「法老可以決定什麼是對的。當這艘華船抵達卡納克之後,你將成為法老,我將成為你的王后。」(頁七九)的娜芙蒂蒂,肯定非常耀眼吧?
但在丈夫面前顯得堅強精明的外殼底下,可看出娜芙蒂蒂並非真的毫無畏懼與不安,只是對權勢地位與名留青史的嚮往驅策她邁向未知宮廷生活。而婚後現實的挫敗也接踵而至,娜芙蒂蒂的地位繫於她是法老的正室妻子,因此娜芙蒂蒂致力於確保丈夫的愛與信賴都在自己身上,但當丈夫稍有遠離她的跡象時,感到地位不保的娜芙蒂蒂就難以冷靜,不便將內心的負面情緒完全訴諸於丈夫身上,只能將焦慮、怒火與恐懼傾倒在家人尤其是妹妹穆妮身上,加強對穆妮情緒勒索的力道。
娜芙蒂蒂對待穆妮就像任性的撒嬌戀人模式,明知自身要求為妹妹帶來困擾,甚至超過當事人能承擔的份量,仍不管不顧地要求穆妮照樣寵溺著她,討取親族之愛也討取關照,並深信對方一定會包容自己。娜芙蒂蒂敢於這麼對娘家人予取予求,除了有一種「天生就該立於眾人之上備受景仰」的自信以外,婚後娘家等於與王室有更進一步的羈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害關係下,儘管父親埃的政治目標與阿肯納頓法老的執行成果背道而馳,家族終究無法徹底置身事外。
埃大臣一方面透過個人權勢治理被阿肯納頓忽略的政治面向,以求穩定國家情勢,一方面再三私下懇求女兒娜芙蒂蒂勸諫阿肯納頓不要在無視民心的情況下推動宗教改革。但父親與姑母的要求對必須保全住自己在丈夫心中地位的娜芙蒂蒂而言,實為兩難且互相衝突的要求,最後她選擇迎合丈夫的宗教政策,只在不會觸怒法老敏感神經的前提下,妥協其餘的一些策略,祈求這些行動可以挽救埃及國勢傾頹的速度。從家人的角度來看,娜芙蒂蒂的作為應該就像強行拉著全家人一起走在鋼索上,膽顫心驚地維持著平衡,無時無刻不憂慮這些逐漸超過他們底線的妥協可能會侵蝕掉他們本來的人生吧。
《娜芙蒂蒂》寫的最好是娜芙蒂蒂驕縱囂張表象底下隱藏的脆弱與依戀,以及與穆妮難解的姊妹之情。「兩個人都在黎明的時候就醒來,像貓一樣蜷縮在彼此身邊」(頁二三○)我覺得這句話精準地詮釋出娜芙蒂蒂與穆妮的關係。乍見之下,穆妮是長年被壓榨的人,但整本書讀下來,我覺得兩人是互相依賴、密切不可分離的姊妹。穆妮的奉獻除了家族與王室已為共同體的牽絆外,更有對姊姊的崇敬與憐惜,這份感情使穆妮始終無法真正放下娜芙蒂蒂,不忍心讓她獨自面對權力漩渦與宮廷孤寂。因此即使心有怨懟,仍忍受著娜芙蒂蒂陰晴不定的情緒與無止盡的索求,盡心力陪伴她。
娜芙蒂蒂理所當然地要求穆妮為她付出,但踩到某個底線時,也會自知理虧(或者說良心發現?)而適時讓步,保障妹妹的安全、呵護她破碎的內心。娜芙蒂蒂眼神最明亮雀躍是她給雕刻師當模特兒、確信自己不會被人遺忘的時候,穆妮則是遠離宮廷、在民間平靜生活之時,喧囂熱鬧的市井街巷在她眼中來看是如此溫暖、可愛、生趣盎然。待人處事與畢生所求如此迥異的姊妹互動有其扭曲的一面,但兩人各自無法捨棄對方的姊妹羈絆散發出讓人移不開眼的光輝。穆妮被人所害後的悲痛吶喊與娜芙蒂蒂慘白失神的模樣真的讀得非常酸苦,相信娜芙蒂蒂應該也察覺到那就是穆妮與姊姊劃清界線,不再那麼全心奉獻的關鍵。
但是在反覆攏絡丈夫的過程裡,還是多少看得出娜芙蒂蒂的政治意識比阿肯納頓清醒,明確傾頹的埃及國勢、一再回彈的民眾反對聲浪都化作危機感提醒著娜芙蒂蒂。父親與妹妹從現實層面分析給她聽的利弊得失,娜芙蒂蒂也明白,或許正因為懂才更加痛苦,婚姻中無法言說的焦躁與孤寂,受惠於法老伴侶而來政治權力令她享有尊榮地位,卻也處處受制於這個身份,無法冒著惹怒丈夫的風險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填補阿肯納頓推行新教造成的缺漏與損失之處。
大概正因為看見娜芙蒂蒂在婚姻中兩相矛盾的掙扎,且在丈夫死後表現出明智理性的一面以法老身份治理國家的情節,並簡述她試圖藉由調整政策來挽救阿肯納頓主政時期對埃及傷害的努力。我仍然惋惜這個時期只有潦草帶過,未能細細描繪。封面上那句「美麗與野心,注定她終將毀滅」宣傳詞也給了我錯誤期待吧?我本來以為這是指娜芙蒂蒂充滿企圖心的同時也具備相對應的政治手腕,但這份能力多半運用在妻妾鬥爭上,並未有多少眼光投注在國家局勢與民生安穩上,或者提及娜芙蒂蒂肩負重任過程中,感受到目標兩相牴觸或時不我予‧‧‧‧‧‧之類的心境歷程。
話說回來,關於阿肯納頓與娜芙蒂蒂的歷史研究,目前似乎未考證出更多可信資訊?只知道這對夫妻很有名,但這份名氣對當時的埃及人而言,是正向還是負面的存在呢?我手邊唯一有的歷史資料是之前順手買回家《國家地理特刊—埃及女法老》,這本特刊提及的阿肯納頓與娜芙蒂蒂的夫妻關係與小說描述有不少相近之處,例如阿肯納頓極度信賴妻子娜芙蒂蒂,但後續的部份例如繼位者斯門卡瑞的身份就有「更換頭銜的娜芙蒂蒂」、「阿肯納頓另一名兒子或女兒」好幾種假設。或許正因為阿肯納頓逝世後的情況歷史學家尚未考證清楚,因此創作者也只能在已知的大框架下去揣想娜芙蒂蒂與其丈夫的互動模式吧?把《娜芙蒂蒂》當作一種可能性也挺有趣。
在小說中有幸與心上人結為連理的妹妹穆特努瑪特成為後續某任法老的王后;父親埃之後也當上法老,為了避免被人詬病血統不足,還迎娶娜芙蒂蒂女兒即自身外孫女為妻。看完網路資訊後,感到埃及王室可謂是「貴圈真亂」的具體象徵,光是家譜的人物名稱就令我一頭霧水,亂倫成分又讓親族關係變得更複雜。不過空白史實也讓小說家也發揮想像與創作才華,試著想像當時的她們可能會有什麼遭遇與做出選擇前後的複雜心境糾葛。《娜芙蒂蒂》呈現出來的古埃及文化風情也相當動人而美麗,待過宮廷與市井的穆妮,也透過她的眼光鋪陳出宮廷之奢靡壯麗與市井之繁華生動,丈夫納克特敏待穆妮的情深義重、長年陪伴穆妮的親信侍女艾璞的形象不若娜芙蒂蒂位於焦點那般璀璨奪目,但在故事一隅也呈現出獨特的溫潤質調,使人事過境遷後仍不住懷念那份共度的溫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