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神仔:被牽走的巨人》字數不多,大約花一天上下班時的通勤時間和工作空檔看完。我在看這本書之前,有稍稍猜想一下瀟湘神會怎麼安排魔神仔的故事,會是像《蛇郎君》那樣,另外寫就魔神仔與人類因緣交織的冒險故事嗎?沒想到本作的切入點很特別,比起在故事裡定調魔神仔到底存不存在,書中人物反而是透過魔神仔來省思國族和身份認同議題。故事先以一個如詩如夢的情景揭開序幕,再敘述正在駕駛飛機的機長陳鑫垚的迷惘與失蹤,最後透過記者羅雪芬走訪宜蘭鄉里,調查學弟陳鑫垚的家世背景,盼望藉由多一些對他的理解,能夠換來多幾分尋回失蹤學弟的機會。
故事以羅雪芬進行調查的過程的現代與陳鑫垚同名的祖父憶起和妻子慶子童年成長乃至成婚後的點滴為兩條線,一步步帶領讀者走進今昔兩條線逐步有所交集的時光,慢慢透過追尋窺見慶子和由慶子帶大的孫子陳鑫垚的內心世界,繼而理解祖孫兩人為何會先後離奇失蹤,遍尋不著。
《魔神仔:被牽走的巨人》藉由夏子、慶子、陳鑫垚一路流傳下來對琉球的家國想像和故鄉情懷,一開始讀到羅雪芬最後的假設是如此,覺得有些荒謬,但想到在臺灣佔有大量人數的另一種情懷版本,差點笑出聲的心情霎時轉為一句話都說不出來的停頓。臺灣不也很多沒有實際在中國生活過,僅憑祖先曾在明、清時期居住在那裡,就擅自對現在的中國產生某種故鄉情懷嗎?既然對未曾居住的異國土地產生故鄉情懷這件事是一樣的事情,憑什麼人數多的中國情懷可以成為臺灣無時無刻爭論、探討的身份認同問題,人數較少的琉球情懷就不值得認真看待?這份感想可能多少摻雜我個人的投射,總覺得藉由慶子和陳鑫垚的身份認同兩難,來映照出大中華主義的荒謬。但雖然透過故事的安排映照出時代動盪下被扭曲的情感和心結,卻未加以批判或嘲諷在那個時代活下來的人們所懷抱的價值觀,仍保有某種溫度的理解與凝視,不帶任何批判的凝視。
陳鑫垚女友鍾佑娥尋找男友找到心力交瘁而想放棄這段關係的過程,我覺得則是和陳阿公暗暗隱藏的焦慮互相輝映。據說有一種說法是家族裡的每一員都會繼承一部份祖先未竟的壓力,佑娥雖然尚未跟陳鑫垚結婚,但兩人交往過五年,容許彼此踏進自己的人際網路裡面,就如同陳鑫垚某種程度上繼承慶子阿嬤的身份認同課題,我總感覺作為女朋友的她也很自然而然地接收了一部份陳阿公的恐懼,恐懼自己的妻子終將離自己而去,害怕自己和這塊土地終究無法成為她所認同的家。當然有一部份應該也是佑娥感受到鑫垚身上某種模糊不清的意念有可能會劇烈動搖他們的交往關係,而不由自主湧現類似的恐懼。所以談起相關議題,阿公和佑娥面對伴侶的態度便不由自主地愈來愈激烈,好似這麼做就可以掩蓋心中的焦慮、逃避面對愛人徬徨帶來的轉變,或是他們終將離去的可能性。
《魔神仔:被牽走的巨人》從能用邏輯講通的實地考察之旅,逐漸轉變成玄學路線,再後來又融入一點推理畫風,用稍具可信度的假設讓夏子當年的猝然失蹤顯得不那麼光怪陸離。因為主題是「魔神仔」,玄學發展我在打開書本之前已做好心理準備,但我還是被慶子阿嬤(?)在背後突兀的登場嚇得毛骨悚然,不禁慶幸我選在白天看這本書。加上羅雪芬的邏輯推理後來稍微溶解靈異要素散發出的驚悚氣息,但她推理出的其他可能性又添了更多冷冽肅殺的恐怖感,倘若不是因為夏子失蹤是很多年前的事,事到如今已無從考證,我真的很希望作者可以給我一個比較明確的答案,這種陳年失蹤疑案在心裡懸而未決,會變成難以釋懷的存在啊。
羅雪芬身為經驗豐富的社會線記者,本身也持續關注族群議題,結尾從琉球人後代懷抱的身份認同跳到原住民議題,考量到其價值觀和經歷磨練出來的素養,可以理解會有這種跳躍式的思路和聯想。但站在看故事的戲外讀者立場而言,這種處理方式對我而言過於倉促且粗暴的把作者的想法,借用羅雪芬之口強行塞到我的腦袋裡,是很直接了當的說教和結論,失去前期留白反思的空間。這是對我而言比較可惜之處。但最後雪芬推導出陳鑫垚經歷這一切魔幻的緣由又讓我覺得有點動容,即使無從驗證她的推測,卻忍不住盼望真是如此就好了。若這一切確實是慶子阿嬤對孫子的愛所做的彌補與安排就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