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Katharina Hagena《蘋果種子的滋味》

  幾年前,偶然在書架上看到《蘋果種子的滋味》,嫩綠色為底的封面在斜出一樹盛放鮮花,底下是蘋果的切面圖,彷彿暗示著春天降臨的設計立刻讓我對這本書有了基礎好感。拿下來隨意地翻了幾頁,到處可見豐富的自然環境描述,讓故事背景在鮮豔瑰麗的場景裡呈現,引起我對這個故事的高度興趣,卻遲至現在才實現當初好好地讀完這本書的願望。

  外婆的逝世讓艾莉絲回到老家,整理繼承的老家也收拾自己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在那個淳樸安靜的村子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歷與家族史,回憶起母系家族三代各自的情感掙扎,「蘋果」在此代表著不倫戀情及情慾的秘密糾葛,而負荷不了那份重量的人們各自用死亡、遺忘、回憶來憑弔那段時光與自己的感情。《蘋果種子的滋味》全書猶如海浪,朦朧的、清晰的、輾轉聽聞的記憶交織疊在一塊兒,宛如浪潮般時輕時重的沖刷著自己的心,最終闡明艾莉絲以及家族其他人不願再想起的一切悲傷。

  戀慕、情慾、死亡左右了女人們的生命路途,既是三代姊妹情誼變質的開始,也是束縛她們終生徘徊在那段記憶的理由,即使她們為了療傷,選擇改變、離開、前往新的方向,獲得新的成長,仍能感覺到她們的心靈始終有一部分是停留在那個地方,或許也可以說,那段歲月化為幽魂長駐在她們心裡,與她們相伴一生,即使她們各走各路、不相往來,在那裡她們捆綁著彼此,共同承載那份沉重,直到生命的盡頭。

  坦白說,比起前兩代不得善終、只能掩埋在心的感情,這本書讓我看得更心酸的地方主要是照護阿茲海默症老人的艱辛,包括家屬拼命蠟燭兩頭燒卻永遠看不到希望萌發的苦、旁觀患者自身力挽狂瀾卻無力回天的痛,當事人那種想極力保留住記憶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它化為流沙,從指縫間溜走,生命的色彩一點一點的淡去,最終回復成一張白紙的沮喪。這種情況無論是處在患者或是旁觀家屬的立場,都有一種深入骨髓的痛楚。

  《蘋果種子的滋味》筆調溫婉甜美,對圍繞在豐饒環境的小鎮日常描寫也相當細膩,在這一點上讓我想起《清秀佳人》。艾莉絲回到小鎮上,主要相處的舊識是雷修與馬克思,其餘人物多半是在她的回憶中登場,我認為艾莉絲是在這個故鄉解開記憶的枷鎖,在這段「喪假」裡盡情地沉浸在當中,這是一段私密的個人情感之旅,她在這裡凝視過去、凝視自己的內心,放任內心對自己坦白傷痕,而雷修、馬克思可與共乘一段旅途,是因為他們是曾經共度一小段往事的人。儘管是有些沉重的劇情設置,卻不是一瞬間壓垮主人翁及讀者的重量,而是壓抑在心的酸澀、憂傷伴隨著記憶浮現,有著輕微的悶痛,卻也在一點一滴宣洩時感覺到釋放到輕鬆,溫溫的、恬淡的,像是躺在蘋果樹下,時而陰影覆蓋,時而光亮穿過樹蔭而落下。

*劃線筆記:
頁十九
  我認為閱讀是收集故事的一種方式。在收集的過程中,同時也保留了集體記憶。當你試著回憶某些事情的時候,表示你無法忘懷,而當你被那些無法忘懷的事情困擾時,唯一的方式就是遺忘它們、放下它們,而當你決定放下它們的時候,表示你已經死心,不再懷抱任何希望。因此,結論是不是出來了?當你死心的時候,一切也隨之結束!為了不讓自己遺忘任何事,我選擇放棄閱讀。

頁一〇二
  對他們來說,遺忘也是回憶的一種形式吧!當你急著讓自己忘卻一件事的時候,你同時也在回憶著它,不是嗎?如果遺忘是一片海洋,回憶便是汪洋大海裡的一座孤島,被洶湧的潮浪與漩渦團團包圍,當一波波大浪席捲而來,這座小島便面臨被淹沒的危險;當潮浪褪去,風平浪靜時,小島的海岸線便會一一浮現。人的記憶不正是如此嗎?不同的是,貝兒塔的記憶之島被一陣大浪侵吞後,便沉沒到深海中,永遠沒有浮現的一天,也就是說,她的生命記憶將永遠被埋葬在汪洋大海裡。

頁一六四
  我喜歡邊看書邊吃東西,吃完麵包再吃餅乾,吃完了餅乾再拿一個麵包來吃,吃完了鹹的後吃甜的,然後再繼續吃鹹的,這不是人生最棒的事情嗎?讀愛情故事的時候要吃又香又濃的高達乳酪,讀探險故事的時候要搭配可以補充元氣的巧克力,家庭倫理悲劇就要搭配黏答答的穀物燕麥棒,而童話故事是甜膩膩的焦糖棒棒糖,騎士傳說則是王子牌蛋捲。每每讀到情節最緊湊的地方,更會跑進廚房端出一大盤炸肉丸、炸香腸,再配上一大碗肉桂燕麥粥,用盛宴迎接完美結局的到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